提问者:妆容发型这一块的操作方式是?
黄育男:《后会无期》里的妆都是瑕疵不完美的。在电影中,不完美才是完美。女演员不修眉、维持自然原始的眉形,增加演员生命的力度;我都说那是演技眉,修不得。压唇色、做出唇纹、加雀斑、只稍微刷点透明睫毛膏。头发不刻意吹顺,带着自然的毛躁,让角色更有生命力。
江河(陈柏霖)完全素颜,把他原本的肤质赤裸呈现出来。公路电影的男性要呈现一种粗糙感,他原本的质够的,加了任何东西都会掩盖掉。什么都不画,他的质就会自己跳出来。
马浩汉(冯绍峰)则是以特效化妆的手法来操作一般妆容。因为冯绍峰的长相太完美,细皮嫩肉、奶油小生、俊秀的脸庞。我们改变了他的肤质、骨骼轮廓,赋予他新的眉形,来形塑他新的个性,赋予角色真实的力度,让人相信这个人、这个生命是真实存在的。我们细微到连他的手都改变了肤色、质感(粗糙感)。(如果你被困在一个风景,就会很难看到下一个风景)
提问者:完成这部电影后,有没有什么感触?
黄育男:这是我第一次做公路电影。电影杀青后,好像自己也经历了一段旅程,我把自己的灵魂与生命分给了他们。
人的一生会看到许多风景,如果你被困在一个风景,就会很难看到下一个风景。
一个画画的人与《后会无期》分镜师1号海报设计师王溥
作为一个自由散漫的美术工作者,得到这次邀稿的信息之后着实发怵,心想还不如画几篇小品漫画更能表现自如。每天涂涂画画,疏于文笔,所以下面就以小学作文水平讲述一下我参与电影《后会无期》的一些经历。
我的工作室主业是给电影做前期美术设计方面的支持,一般情况都是行内人介绍,某某导演新片需要概念设计,画分镜头等等,再逐步详谈。年初时某导演朋友介绍说韩寒要拍的新片,找我画分镜,我的第一反应是“他不是个著名作家吗?”。在联系沟通好了工作行程之后,我跟工作室的伙伴们征集了韩寒的小说。因为此前我只是知道韩寒,但是没有读过他的书,作为补课,我得先拜读一下。这也是个工作习惯,在见某导演之前,先了解一下他之前的创作,知道他的风格类型,利于工作时的沟通。不过时间有限,只读完了《1988》,紧接着收到了《后会无期》的剧本,看完之后觉得挺对脾气的,预想这段工作应该能顺心。对于看重工作时的心情如何这点,我想各位从事美术设计行业的同人们都能心照不宣吧。
一月初来到上海,负责接待的制片小哥把我带到酒店房间。客客气气地送走他之后,一个人坐在这个标间里等着导演助理,心想“又是一个月的关禁闭”。“关禁闭”时跟剧组画分镜的活动空间就是居住的酒店标准间。如果酒店不失火的话,这一个月可以一步都不出门。见到摄影师之后工作就开始了,这时才知道具体的工作方式。分镜头由摄影师和导演先确定好了草案,我按照摄影师勾画的草图将画面完成,这对我来说相对轻松。
所以大家看到的分镜头画稿,设计者是摄影师,我属于代工。顺便提一句,摄影师的草图画得很可爱,我工作室的同人对草图的喜爱程度胜于我画的正稿。当画完第一天的部分画稿时,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韩导。他没什么名人做派,说话声音不大,交谈起来很轻松。
导演看了画稿之后表示满意,我也确定了这次分镜画稿的绘画风格。因为喜欢公路片,这次的故事调子是我比较擅长的,绘画技法也是粗犷勾线加灰调子光影为主。就这样,工作顺利开始,每天收到草图,摄影师讲解要点,次日导演摄影师来验收正稿(我称之为放债与收债),接着大家讨论镜头设计,再聊点闲篇儿。休息时间自由把握,每天过得很快。
中途导演助理梦哥带我去福州路补给画具,算是放风吧,顺便买了两本书。感谢他的帮助,我才没在那小屋里憋出毛病来。白天工作时我一般都开着房门,对门是试装的房间,经常有人来我这串门,大家也好奇看看整天伏案画画的人是个什么状态。导演也会悄无声息地进来,可能是我戴着耳机听音乐的缘故,总之经常一抬头就看见他站在桌前。他跟我闲聊时问我现在画这种风格的电影是不是比较顺手,喜欢哪类电影。我说喜欢公路片和有质感的电影,不喜欢唯美干净靓丽纯情的都市爱情片。他问整天画画,反复地做同一件事会不会没感觉了。我当时说画画还好,起码每幅画不一样。现在想想,其实有些工作画第一张的时候就没感觉了,完成它只是为利益。
这样的工作节奏,时间过得很快,回京之后在工作室整理这次的画稿,发现成果还是很满意的。总结起来就是沟通无障碍,直接跟创作核心沟通,不掺杂中间人,也没有无理翻案修改这些糟心事,创作专业,绘画过程中还是很愉悦的,所以主观上也想把这次的画画好。在工作20天满期的时候,一共画了570张左右的画稿,这个成果也让我有点惊讶。
接下来是先导海报的设计和绘制,这个时间剧组正在奔波各地紧张地拍摄,我在北京的工作室被一个广告项目蹂躏。当接到设计海报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后,我果断将其他工作交给了其他人员。因为导演希望以手绘风格完成海报,这个活儿就不太好分配出去了,我个人是不愿意在同一张画里看到不一样的排线风格的,本着对绘画尊重的态度只好独自完成了。所有的沟通都是通过手机远程进行,总有一段时间联系不上,后得知当时导演正在船上乘风破浪地拍摄。这种等待出海人音信的感觉,总让我觉得手机那头是一队辛苦的渔民。
海报的元素创意是导演的提议,我在尝试了几幅构图之后大家确定下来其中一幅,跟后来发布的海报构图基本一样,只是上下颠倒了,这个名副其实的“颠覆”是画到一半时发生的。原本的创意上面是沙漠,旅行者号漂在海上,下面大半部分是海水,效果也还好,但是大家都头疼海底部分放什么都觉得像灾难片。后来我想不然下面是天空好了,这个效果大不一样,导演也很快就认可了。这些基本的构图敲定之后,我先完成了工作量较大的排线部分,旅行者号、天空和海水,海报的样貌基本成型。导演开始丰富画面的创意,陆续加入了海岛、渔船、海里的小雨,那颗粉色的流星。对,是流星,起初跟现实中流星一样,是从天而降的形态,在最后时刻,导演提议改成一颗升起的流星,完成了这张海报最终的构成。
完成海报之后,我也发现了一个小惊喜:导演每新加一个元素,我就凭感觉把它放在一个看着舒服的位置,并调成舒服的大小,在大构图中也注意协调关系。当最后完成时,我发现如果以粉色的流星为顶点,分别与旅行者号、渔船和海岛连线,再把后三者相连,组成了一个有空间感的金字塔,而这个金字塔的关键是那颗由降落改为上升的流星,这让我为之一振。
也许你会说“这有什么,大惊小怪”,我想说的也并不是这张画有多好,而是在感慨由导演的引导完成了一张我自己感觉舒服的画,这点非常难得。
在一个由外行人指挥内行人已成风气的大环境中,无数设计师被迫做了多少自己不忍再看的东西,能在一项工作中体会到正确的创意交流,与一个思路清晰的导演合作设计出一个满意的作品,这就是值得怀念的一刻。
好了,就说这么多吧,撰文果然要比画画累得多啊。希望能与韩导再次合作,后会还是有期的。